2013年7月30日 星期二

名句人生:當時明月在 曾照彩雲歸



你可曾秋涼之際,到登山步道去走走,若也曾在那山風輕拂的當下,遇見樹枝上泛黃的秋葉正悄然飄零,這般的景態可否會勾起你的感懷?感懷年光如秋葉離枝一逝如斯,感懷往事如昨卻再無法重現,感懷諸多的感懷或竟無人可以傾訴共聞,感懷……

豐富的情感是人類別於世間萬物所獨具有的靈性展現,只要生而為人,絕無天生冷血者。但正如畫畫不是一般人皆可執筆而就般,如何將藏於胸臆中的萬千感懷透過筆尖或唇齒抒發,並能激起他人的共鳴,就不是件輕而易舉之事。

我喜歡中國的古詩詞,並常陶醉於詩人藉優美的文字所營造出的意境中,所著迷的就是詩人對萬丈紅塵的諸多感懷。透過詩人的感懷也讓人知道生於世間,不一定是只能懂穿衣吃飯,不一定是只能求利祿功名,生命或有更高更美的境界可以觸及、可以思考,只要我們願意。

「當時明月在 曾照彩雲歸」出自北宋詞人晏幾道(約1040-約1112)的〈臨江仙〉,詞云:

夢後樓台高鎖,酒醒簾幕低垂。去年春恨卻來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記得小蘋初見,兩重心字羅衣。琵琶弦上說相思,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一首詩或詞的意境不僅可以品味出詩人的感懷,也近乎可以瞭解詩人的性情或其對人生獨到的見解。晏幾道是北宋宰相也是名詞人晏殊的幼子,世人向以大晏、小晏並稱,而小晏的詞更是青出於藍勝於藍。他從小應是錦衣玉食中出入,在詩詞書畫中薰陶長大,一個富裕環境又才華洋溢的人,自然多少帶有所謂的「公子」氣質。但他仕途遠不如其父順遂僅做到開封府判官,晚年又家境中落,其詞多感傷之情調或由此而發。

晏幾道在一次醉後夢醒時分,用了「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為過去同一時節、同一地點的一段回憶拉開序幕。記憶中那初次見面穿著兩重心字羅衣的女孩小蘋,正彈出帶著相思情懷的琵琶曲,或許是從小對吃穿的品味不凡,才讓晏幾道注意到小蘋衣領上的雙重心字且印象深刻,並在詞句中加以描述。接著他用「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為這段回憶拉下終幕,但他那惆悵的感懷卻如餘音繞樑千年不散。

相信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一篇精彩動人的故事,而生命中的每一個細小片段,都可以是一首詩或一首詞,其中或有悲傷或有歡喜、或有甜蜜或有苦澀。我們或許無法主導故事該如何開始也無法預料會如何結束,但我們可以像晏幾道那般帶著敏銳、溫柔而優雅的入世情懷,讓生命中的每一個回憶不會是一場不堪回首的記憶,而是帶著有如「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般的扣人心弦。

生命畢竟真的不會重新來過,吾人寧願對逝者如斯擁有著萬般的感懷,也別輕拋一絲遺憾!

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



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



古人學問無遺力,

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

絕知此事要躬行。




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終究體會不深;要透徹地了解某件事,非親身實踐不可。全詩為:『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現在有些人以為讀幾本優秀作文選就能寫好文章,這是不對的。要能寫出好文章,必須靠自己多觀察生活,多動筆練習寫。絕:徹底。躬行:親自實踐。

2013年7月15日 星期一

名句人生-退步原來是向前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這首禪詩在人生的哲理上闡釋了以退為進的道理,亦說明了謙沖為懷的宏大心胸。

班上學生常常為了綠豆芝麻小事,吵得沸沸揚揚,有時甚至鬧得不可開交。因此我經常會勸他們以退為進,不要斤斤計較,有時候其實吃虧就是占便宜,先哲曾經告誡我們「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退後其實就是向前」的現象。例如扔石頭,手臂一定要往後拉一下,再往前扔,才會扔得遠;再如:立定跳遠,一定要先蹲下來,再往上跳,才會跳得遠。我們再仔細瞧瞧農夫插秧的動作,他們是一排一排退後插的,動作看來是向後退,其實成就是向前推進的,因此我們就不難理解這首禪詩的意境了。

有一句話「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十年寒窗苦心鑽研,韜光養晦,潛心修持,專心致志,戮力奮發,在艱辛寂寞的道路中,終於淬練出邁向高峰的能力與勇氣,諸如此例,不勝枚舉。

越王句踐決心興越滅吳,勵精圖治,臥薪嚐膽,與越民同甘共苦,十年如一日,終於完成了十年前的願望,復興自己的國家。

舉凡古今中外,在專業領域上卓然有成的科學家、藝術家,乃至企業家,往往都是嘗盡了無數的辛酸和艱苦而造就的。

美國大發明家愛迪生,在研究電燈的過程中,有過上千次失敗的紀錄,因失敗累積了無數的經驗,終於獲得成功。王羲之刻苦自學的精神,在在令人動容;他精湛的書法藝術,來自長久的、潛心的訓練,終於成就一代「書聖」。

進德修業,如果有謙沖、禮讓、自我要求的心,就會不斷的向前進步。其實以退為進的「退」,是一種謙沖、禮讓、自我要求的決心與毅力,不是退縮、膽怯、呆滯不進的鼠輩之類。

美國總統林肯十分重視大眾對政府及他本人的批評,即便是罵自己的,只要言之有理,必定欣然接受。有一次他和兒子驅車上街,遇到一列軍隊通過街市,林肯隨口問一個路人:「這是什麼?」他原本想問的是「這是哪個州的兵團?」,但沒說清楚,路人以為他不認識軍隊,便粗魯的回答他:「這是聯邦的軍隊,你真是個他媽的大笨蛋。」林肯面對路人的斥責,只說了聲「謝謝」,毫無半點怒容。

大哉!林肯總統!豁達的胸襟,優雅的風度,何等高明的政治家呀!

明代楊守陳的官職是洗馬,是太子外出活動的先行官。有一次,他告假返鄉探親,途中住在驛站,驛站長不知洗馬是什麼官,跟他平起平坐,並且冒冒失失的問道:「你官職是洗馬,一天要洗幾匹?」楊守陳故意答道:「勤快就多洗,偷懶就少洗,沒有定數。」不久,驛站長接到通報,說一位御史要來,他就叫楊守陳讓出上房,楊守陳說:「等他來了,再讓也不遲。」御史到了,一見是自己的老師,立即向他行禮請安。驛站長見狀,慌忙撲倒在地,乞求饒恕,楊守陳卻一點也不怪罪他。

雍容大度的人,無須逞口舌之爭,只要有一些雅量,就能夠換取他人的感激和信任。



名句人生:不畏浮雲遮望眼 自緣身在最高層



夜讀《西遊記》,非常羡慕孫悟空擁有一雙能識別妖魔鬼怪的火眼金睛。因為生活在一個世風日下、道德淪喪的時代,善惡真偽難辨,一個人如果沒有理智清醒的頭腦,就很容易人云亦云,隨波逐流,失去辨別真假的能力。而沒有辨別真假的智慧,就很容易被邪惡而動聽的謊言所迷惑,在大是大非面前難以決定何去何從。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出自宋朝王安石的〈登飛來峰〉。這兩句詩的意思是說,儘管天空中有朵朵浮雲,可是我也不必害怕它擋住我的眼睛。因為只要登高就能望遠,現在我站在塔的最高層頂。全詩為「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第一句「飛來峰上千尋塔」,八尺是一尋,千尋塔是極言塔高。第二句「聞說雞鳴見日升」的「聞說」,就是「聽說」。作者說:我登上飛來峰頂高高的塔, 聽說每天黎明雞叫的時候,在這兒可以看見太陽升起。第三、四句寫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層,站得高自然看得遠,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覽無餘,不怕浮雲把視線遮住。

「不畏浮雲遮望眼」這句詩看上去似無深意,其實是運用了歷史典故。西漢的文人曾把浮雲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對賢臣進行挑撥離間,讓皇帝受到蒙蔽( 陸賈.《新語.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也。」)。 唐朝的大詩人李白就寫過兩句詩:「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見〈登金陵鳳凰台〉)意思說自己離開長安是由於皇帝聽信了小人的讒言。王安石把這個典故反過來用,他說:我不怕浮雲遮住我遠望的視線,那就是因為我站得最高。

飛來峰即杭州西湖的靈鷲峰,相傳東晉咸和年間,天竺僧人慧理登此山,歎曰:「此是中天竺國靈鷲山之小嶺,不知何年飛來?」因號其峰曰「飛來」。西元1050年,王安石(1021— 1086)年近30歲,在任浙江鄞縣知縣期間已曾局部實踐青苗改革,後屆滿回江西臨川的路上登飛來峰作此詩。在雞鳴五更,海上日升時,慨歎「不畏浮雲遮望眼」,一方面正視政治改革的掣肘和自身的孤絕,另一方面又樂觀地瞻望前景,自然比李白〈登金陵鳳凰台〉中「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更勝一籌,與詩聖杜甫〈望嶽〉中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意境非常相似,與唐朝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一個人要想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就必須重視自己的道德修養。能辨物則不惑於利,能修德則不惑於道 。只有在人生的修行中開智開慧,修出大智慧之後才能達到「智者不惑」的境界。思想境界的高低與物質財富的多少無關,修心重德才能逐步提高思想境界,在人心複雜的環境中常保一顆清明透澈的心,不為世事所迷,不為名利所惑,就能成為一位明辨是非的智者。



杜甫《望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

  【詩文解釋】

  泰山是如此雄偉,青翠的山色望不到邊際。大自然在這裡凝聚了一切鐘靈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為黃昏與白晝。望著山中冉冉升起的雲霞,蕩滌著我的心靈,極目追蹤那暮歸的鳥兒隱入了山林。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頂峰,俯瞰那眾山,而眾山就會顯得極為渺小。

  【詞語解釋】

  岱宗:泰山別名岱山,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為岱宗。

  齊魯:古代二國名,這裡泛指山東一帶地區。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鐘:聚集。

  陰陽:陰指山北,陽指山南。

  割:分割。

  層雲:雲氣層層疊疊,變化萬千。

  決眥:形容極力張大眼睛遠望,眼眶像要決裂開了。眥:眼眶。

  會當:一定要。

 

2013年7月14日 星期日

名句人生:讀書破萬卷 下筆如有神



古語說:「人目不見青黃曰『盲』,耳不聞宮商曰『聾』,鼻不知香臭曰『癰』,癰、聾、盲不成人也。人不博覽者,不聞古今,不見事類,不知然否,猶目盲、耳聾、鼻癰者也。崐……涉淺水者見蝦,其頗深者察魚鱉,其尤甚者觀蛟龍。」由此可見,人世間的學問見識,往往也是以博讀見效,以寡讀見拙。古詩中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道出了讀書的重要性。

其實,讀好書,多讀書,對於陶冶品德情操,提高為人處世的各種能力,都是大有益處的。培根也說過「讀書足以怡情,讀書是以長才。」 讀是寫的基礎,寫是讀的延伸,讀是內化吸收,寫是外化釋放。形象的講:讀是輸入,寫是輸出。即使是寫同一個題目的文章,有的人能把文章寫得豐富而深刻,易懂而感人;有的人則把文章寫得局促而膚淺,難懂而乾澀。這是由於作者的道德品質和思想深度的不同所造成的。而思想深度的不同,則是由作者讀書的多寡和人生閱歷的差異所決定的。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兩句名詩出自於唐代著名詩人杜甫的〈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其意思是說:「讀盡萬卷書,那麼寫文章時就會才思泉湧,就像有神仙相助一樣。」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說過:「真正高明的人,就是能夠借助別人的智慧,來使自己不受別人蒙蔽的人。」一個有志向學的人,獲得智慧,感悟人生,決不能只靠個人的經歷和實踐,而必須利用前人已積累的經驗。古人云:「凡操千曲而後曉聲,觀百劍而後識器。」初學書法的人常要臨摹字帖;臨摹多了,自己就要學會一著,佳者還要獨創一體,成為書法大師。初學表演的人常要模仿他人,甚至亦步亦趨;模仿多了,自己就會嫺熟自如,佳者還要獨成一派,比師者更高一籌。初學各種手藝的人都要從師,從一錛一斧、一錘一鑿、一刀一剪,照葫蘆做瓢;照做多了,自己就會巧技在手,佳者更會花樣翻新、獨出心裁。同理可證,學寫文章也必須從多讀文章開始。

青春時代是人生的黃金季節,其他年齡段的人都羡慕年輕人,而年輕是金錢買不來的巨大財富。在青春時代就能讀破萬卷書,那將為未來的人生寫下輝煌的一筆。這裏所說的讀萬卷書,不是指學校的教科書。而是指課外的書,如老子的《道德經》、孔子的《論語》、孫武的《孫子兵法》及周文王的《周易》這樣的中華智慧經典書籍自不待言,即使如《水滸傳》、《紅樓夢》、《西遊記》及《三國演義》那樣的經典文學小說也有很高的可讀性。在讀萬卷書的過程中,與他人共用自己擁有的優秀書籍不僅是一種做人的修煉,同時也提高了這些書籍的使用價值,使自己交到更多的朋友。從前筆者曾把自己喜歡的優秀書籍借給其他的朋友閱讀,後來那些朋友們告訴我說:這些好的書籍改變了他們的人生。

讀課外書籍不需要準備考試,因此也沒有精神壓力。當然在選擇好書時需要思考,如果沒有特定的目的時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決定閱讀哪些書籍。對於自己特別喜歡的書或有實用價值的書籍可以反覆閱讀,以發展自己的心靈力量,並且嘗試在生活中應用書中的原則或方法,它必定可以激發大腦中潛在的靈感與創意,幫助人走向成功。讀萬卷書之後,就已擁有了驚人的力量,接下去就應該在實踐中充實自己的人生了。

古今中外優秀的文學作品以及其他文章所反映出來的多種知識浩如煙海、博大精深。唯有博讀,才能從書中吸取歷史上無數生活經驗的結晶、淵博的智慧,提高識別真假的智力,並且可以豐富自己的想像能力。使思想境界得到昇華、情操得到陶冶、學問和見識得到長進。博讀還能使人們通過古今中外無數著名作家的作品來學習清新、優美、犀利、辛辣等各種風格的語言特色,從一首詩歌、一篇散文、一則寓言或一部遊記中得到美的享受,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美的教育。這對於淨化人心、培養純正無私的高尚道德情操,將能起到非凡的促進作用。






紈褲不餓死,儒冠多誤身。紈褲子弟不會餓死,有才德的讀書人,不能獲得施展才德的機會。
丈人試靜聽,賤子請具陳。丈人請您試著靜聽,容我這卑賤的人把事情說清楚。
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從前當我還是青年的時候,早就充當有用的觀國之賓。(指曾應進士科)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書超過一萬卷,提起筆來寫文章如同有神通。
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辭賦估計可以比美揚雄,詩歌看來跟曹植相接近。
李邕求識面,王翰願卜鄰。李邕(文學家、書法家)要求見面,王翰(著名詩人)願意結為鄰居。
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自認為才學相當特出,很快就會坐上重要的官位。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要使皇帝達到唐堯、虞舜般的聖明。
此意竟蕭條,行歌非隱淪。不料我的理想竟遭泠落,被迫陪著貴要們詩酒宴遊。
騎驢十三載,旅食京華春。騎驢到長安已有十三年,旅居寄食在繁華的京都。
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早晨去敲扣富兒的大門,傍晚隨肥馬的後塵。
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吃喝殘留的酒食,處處使我心頭隱藏著悲哀辛酸
主上頃見徵,欻然欲求伸。不久皇上下詔書徵召,忽然使我感覺到壯志能伸了。
青冥卻垂翅,蹭蹬無縱鱗。可是我卻像大鳥剛飛上藍天,又垂下了雙翅,失勢的角沒能跳過龍門。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十分愧對您對我的重視,也十分瞭解您對我的真誠。
每於百僚上,猥誦佳句新。您常常在官僚們的集會上,吟誦我的好詩佳句。
竊效貢公喜,難甘原憲貧。我自比貢禹為王吉在位般的欣喜,實在不甘心於原憲般有道而貧困生活。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我怎能內心怏怏不平?只是來回奔跑而徘徊不進。
今欲東入海,即將西去秦。如今想要斷絕做官,到江海隱遊,即將離開西秦。
尚憐終南山,回首清渭濱。我還愛憐著終南山,並回頭眺望渭水之濱。
常擬報一飯,況懷辭大臣。常常想報答那一飯之恩,更何況情意滿懷的來告別大臣。
白鷗沒浩蕩,萬里誰能馴!我將像白鷗隱遊海上,出沒在浩蕩大海,翱翔萬里,有誰能約束制馴 !


2013年7月13日 星期六

名句人生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



中華文明五千年,出現了無數的忠臣義士。通讀中華史書,尋讀最有風骨氣節的詩文名句,可以發現一個人的文品和詩品都是與他的人品相對應的。君不見青史留名的民族英雄岳飛在〈滿江紅〉中吟出了「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那樣氣壯山河的瑰偉妙詩;文天祥在〈過零丁洋〉一詩中留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那樣吞吐天地的千古絕句;明朝忠臣于謙則在〈石灰吟〉中寫下了「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間」那樣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的不朽名吟。這些具有高尚氣節的正人君子,都能夠坦然對待生死福禍,在面對生死考驗時,他們都能義無反顧、無所畏懼的為道義捨身成仁。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間」這兩句名吟出自於明朝于謙的〈石灰吟〉,意思是說,就是把我全身弄得粉身碎骨,我也全不怕,即使拼著生命的危險,我也要保持我一生的清白在此人間。原句是「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是一首託物言志詩。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發了自己不畏艱難、堅貞不屈,甘為民眾的利益作犧牲的高尚精神,表達了清白自守的高風亮節,展示了詩人的遠大理想和坦蕩的胸襟以及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

談到詠物詩,虞世南、駱賓王、李商隱的詠蟬詩,杜甫、崔塗的詠孤雁詩,姜夔的詠蟋蟀詞,林逋、陸游、姜夔的詠梅詩與詞以及鄭板橋的詠竹詩等都是古代詩詞中難得的精品,但是與那些專業文人相比,于謙更具有胸懷忠貞、義薄雲天的豪氣。這首詩不僅是對事物的真寫實錄,而是寄寓了作者心中浩然的正氣。其價值就在於處處以石灰自喻,詠石灰即是詠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懷和崇高的人格,因此它是精品中的精品,後兩句則是名句中的名句。

于謙自幼就以文天祥為楷模,他曾稱讚文天祥:「殉國忘身,捨生取義。氣吞寰宇,誠感天地。正色直辭,久而愈厲。難欺者心,可畏者天。寧正而斃,弗苟而全。」那種英雄惜英雄的仰慕之心躍然字句上。在這首詩中,于謙藉詠石灰的被燒成粉碎,變成一團白粉,來比喻仁人志士的清高亮節,視死如歸。即使被百般凌辱折磨,仍永不屈服,仍不改變其操守,仍要留他那頂天立地、貧賤不移、威武不屈、富貴不淫的清白人格在人間,這與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異曲同工之妙。

于謙創作這首詩時年僅十七歲。他於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在杭州西子湖畔的吳山三茅觀中埋頭讀書。在他座位旁懸掛著他自己撰寫的文天祥畫像贊,桌案上擺放著他自己手抄的唐人陸贄奏疏卷冊。他思考著古今治亂興亡的道理,慨然有天下己任之志,順手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石灰吟〉。永樂十九年(1421),于謙考中進士,被任命為山西道監察御史,從此走入仕途。他沒有忘記少年時的誓言,居官清正,不徇情,不受賄,沒有多久,便以「廉幹」聞名了。宣德初年,于謙受命巡按江西。他到任後,平反冤獄,打擊豪強,為民請命,安撫流離,政績卓著,很快便得到明宣宗的重視,親自手書于謙之名授與吏部,超遷于謙為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這時他年僅33歲。

于謙不攜家眷,獨自一人前往任所,冬春兩季在山西,夏秋兩季到河南,正如他詩中寫道的:「三晉衝寒到,中州冒暑回。山川元不改,節候自相催。」《明史》中 說:「謙至官,輕騎遍歷所部,延訪父老。察時事所宜興革,即具疏言之。一歲凡數上,小有水旱,輒上聞。」他就這樣,無論冬夏,不分寒暑,在巡撫任上辛苦忙碌了19年。 明代的巡撫是朝廷外派的大員,對地方官吏,甚至省級大官都有生殺予奪的大權,可是于謙從不因自己的地位而講求排場,他為官嚴正,但卻從不作威作福,相反,他卻總是輕騎簡從,不讓地方官吏迎送。

于謙不僅這樣體知下屬,而且對上司也從不奉迎。正統間,宦官王振專權,索賄納賄之風盛行,官吏們為求仕進,爭獻金銀求媚。據說凡晉見王振者必獻白銀百兩,若獻銀千兩,便可得賜酒食。于謙每次入京辦事,卻從不帶任何禮物送人。有人勸他說:「即不橐金往,寧無一二土物充交際耶?」于謙聽罷,笑著舉起兩袖答道:「吾唯有清風而已。」正因為這種廉正不阿的作風,於謙難免會得罪權貴。專權的太監王振就曾誣陷于謙,並將他下法司論死。後來繫獄三個月,才得釋,降職為大理寺少卿。事情傳出,山西、河南百姓官吏赴京上書,周、晉二王也上書請留于謙巡撫兩省。就這樣,于謙在巡撫任上先後十九年,直到正統十三年(1448)才調任兵部左侍郎。

正統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剌部在也先率領下擾邊。王振挾明英宗親征,結果在土木堡兵敗,英宗被俘,瓦剌軍隊直攻到北京城下。正當滿朝慌亂無措之時,于謙挺身而出,力主戰守,領導北京軍民,戰勝瓦剌,保衛住了北京城。于謙有保社稷之功,但他並不居功。因于謙薦用的總兵官石亨,自知功不如于謙卻得封世侯,心中不安,上疏薦謙子于冕。于謙得知後說道:「國家多事,臣子義不得顧私恩。且亨位大將,不聞舉一幽隱,拔一行伍微賤,以裨軍國,而獨薦臣子,于公議得乎?臣于軍功,力杜僥倖,決不敢以子濫功。」于謙的這些做法,與那些貪官污吏、佞幸之徒格格不入,深遭他們的怨恨。石亨和太監曹吉祥等人,利用景泰皇帝病危之機,擁立英宗復辟,誣陷于謙,將他殺害了。于謙的家亦遭籍沒。他雖然身居高官多年,又曾受知於景泰朝,但「家無餘貲」。只有正室門鎖甚嚴,打開看時,裏面放的全是御賜蟒衣、劍器。于謙被害後,石亨以其黨羽代任兵部尚書,未及一年,贓累巨萬。明英宗也不得不慨歎道:「于謙被遇景泰朝,死無餘貲……」。幾年後,石亨、曹吉祥等人先後以謀反伏誅,于謙的冤案終得昭雪。後世的史家給于謙極高的讚頌,稱讚他「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

縱觀于謙的一生,他以自己的切身行動實踐了「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間」的豪言壯志,表裏如一,錚錚鐵骨。他那視死如歸的崇高氣節,在人世間的忠臣義士和正人君子的心中豎起了一盞長明不熄的心燈。因此,人們也經常用這兩句詩來讚美那些不屈服於暴力、為堅守信仰、真理和內心的正義與良知而視死如歸的高尚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