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7日 星期二

唐朝詩人 陳陶 隴西行


隴西行 陳陶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

翻譯:

發誓非要消滅匈奴不顧自己生死,五千年來有多少漢軍命喪在戰爭中.

令人值得哀憫在安定河邊的那些屍骨,他們還是一樣是女子臥房每晚夢見的人.

此詩意在厭惡征戰,為喪身塞外的將士鳴冤,鞭笞統治者的征戰政策。首二句敘述悲壯慷慨的激戰場面,表現了將士的忠勇;後二句筆鋒一轉,逼出詩意。詩人匠心獨運,把“無定河邊骨”與“春閨夢裏人”聯繫起來。一邊是現實,一邊是夢境;一個“可憐”,一個“猶是”,虛實相對,榮枯迴異,造成震憾人心的悲劇力量與強烈的藝術效果。



陳陶(約812年—885年),字嵩伯,號三教布衣。宣宗大中時,遊學長安,後旅泊贛、皖、閩、蘇、浙諸地,留下大量詩作,或抒寫壯志,或拜謁官吏,或寄贈友人,或遊歷名勝,或寄託鄉情。但作為追逐功名的知識分子,因不得志,鬱鬱不歡,漸漸“消磨世人名利心,淡若岩間一流水”(《贈野老》),甚至心灰意倦,“無因得似滄溟叟,始憶離巣已倦飛”。南唐時,隱居洪州西山,不知所終。陳陶留有詩集十卷,已散佚,後人輯得《陳嵩伯詩集》二卷,編入《全唐詩》。

晚唐時期,中央王朝在宦官專政、朋黨交爭的局面下,日趨衰微,藩鎮勢力強大,中央政令不通,人民輾轉在重重剝削壓迫之下,階級矛盾十分尖銳。作為出身寒微的知識分子,陳陶目睹大唐帝國的內憂外患,政治腐敗,卻不甘虛度年華,思索“如何名金波,不共水東流”,他自詡為“谷底蘭”、“波中鷗”,志在政治上施展才華,有一番作為,建功立業,報效國門。他在《海昌望月》詩中宣稱:“平生煙霞志,讀書覓封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